博物馆里如何对雕塑进行拍照

2016-11-11 16:18:59


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油画《向日葵》,正是19世纪享誉盛名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所作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这幅画是对时代变幻莫测的礼赞..."


2015年,正值梵高逝世125周年。也正是在这一年,以“不朽的梵高”为主题的艺术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巡演,中国便是其中一个巡演国。但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是一场数字化的画展。


0931e43afd49f771bf304a60c2fef2e8.png

-数字化画展-




艺术展览的“虚拟之旅


数字化画展,含金量在哪里?

提及书画艺术展,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。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,近几年来正悄然兴起一种全新的展陈手段---数字化展出。

然而,在去年掀起的一场以“不朽的梵高”为主题的数字化展示的高潮过后,国人似乎并不愿意为这种新的展陈方式买账:“艺术都被商业化了,坚决拒绝!”“花钱看了半个小时PPT,满满的山寨”。

在面对国人质疑和争议,不禁要反问:数字化画展看似只是商业与技术联手制造的一个产物、一个噱头。难道它真的要“胎死腹中”?它真正的含金量究竟在何处?


9cf1e1a2bfc0cfd9f3e5c62cc79cb249.png


Q1

不出国门,亦享异域艺术

“大大节省观众的时间、精力以及财力成本”


“为一睹十年一轮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,很多观众在前一天就在故宫博物院排起了队。这一等,就是十三个小时...”  随着国人文化素质的提高,人们亦已经把对艺术的追求植入到生活中。

但对于远在另一半球的艺术作品,鉴于大师级的真迹以及安全措施问题,少有作品能“爬山涉水”来到中国和观众会面。囿于财力、精力以及时间成本,也鲜有人能与这些作品会面。

无法“飘洋过海来看你”,数字化的出现,便解决了这个问题:应用前所未有的三维数字化技术,工作人员便可将艺术展馆随意“安装”和“搬动”,人们便可看到大洋彼岸的世界级杰作。做到不出国门,亦享异域艺术。


1c5a2e5995b4658c011c71593328aed9.png

-数字化画展展馆-



对艺术家而言,数字化无疑是整理和收纳作品的一种快捷途径。过往艺术家会通过出书等的方式来收纳自己的作品集。而今,数字化手段则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渠道:通过三维数字化形式,只需一台电子移动设备,便可将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。

5676612887a77c8c3ec1dabcdfdb9ff7.gif

-三维数字化下的十二生肖剪纸-



Q2

黑科技下的“超感官体验”

“不再禁锢于玻璃橱窗”


通常去看展出的时候,有些很尴尬的问题:这里发现一个很新奇的文物,但附近标注着“禁止拍照”;那幅画很美,但却被一根红绳子隔开很远,根本无法近距离观看。

展厅中人山人海,只能走马观花;刚才看到的作品没看懂,根本不知道旁人在讨论什么...

经过数字化信息转换后的展品,呈现在你面前的,再也不是一个冰冷的展馆,每一份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的:它能让每一份展品的细腻,都能通过震撼的大屏幕纤毫展现, 让静态的作品流动起来,从而实现艺术鉴赏的启蒙。

数字化时代,人们的生活与电子设备息息相关,而艺术家的作品再也不像以往仅禁锢于展馆的橱窗或相框中,它们以更为丰富的展陈手段进入观众的视野:


【通过数字展览,艺术品能够在PC端\移动端最大限度地呈现实物风貌,甚至还能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节】

c2a78094be5db6a0f1e82df6b8502ef8.gif

【 戴上VR眼镜,前一秒仍在喧哗的超市,下一秒却走进了让人魂牵梦绕的艺术殿堂。前所未有的观展模式和超感官的体验,满足了人们对于新视觉的需求。相比起二维平面展示,人们更愿接受三维数字化以声、光、影为主调的动态影像。】

2a0e3c1eeccd0b8cf4f52fc208d614e6.gif

通过黑科技创造出的这些“超感官”的体验,实则也是一种“新的语言”:通过互动,让普通观众直接“面对面”地与创作者进行交流,艺术便再也不是一门高高在上、望尘莫及的学问。




Q3

永不落幕的艺术展

“数字化最终目的:保护原作”


对于温度、湿度和空气成分的敏感程度相当之高的艺术创作品,要令其“延年益寿”确实是艺术家一直头痛的问题。

基于此,  三维数字化的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方案。


(以4DAGE超高精度三维数字化为例)

首先, 4DAGE三维数字化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手段,对艺术珍品进行超高精度重建(精度可达微米级),从而避免了人工操作给珍品带来损伤;与此同时,微米级别的扫描亦为艺术作品提供了鉴定、防伪、保护三重功能功能,为巩固艺术作品在艺坛中“不可无一、不可有二”的地位。

63756853f286a0149139d1cb3c3a3e4a.png

人民币的数字化重建


即使是在平常看似一张薄纸的人民币,在经过三维数字化后,它形成了具备深度的三维信息:颗粒感、凹凸状甚至是细纹间的起伏,都暴露无遗。我们都知道,每一张人民币都是自身带有防伪标识、无可复制粘贴的。同理,艺术品的三维数字化重建过程亦与上述相似。

如此一来,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作;再者虚拟数字化展示比实体展览的花销更低,降低了艺术家举办个人作品展门槛的难度。最重要的是,经过超高精度三维数字化处理的艺术作品,它能够打破传统展示方式的藩篱,让观众发挥自我想象力,在不破坏原作的基础上,能时刻与展品进行深度的交流,丛而打造一场“永不落幕的艺术展”。


bb0e86ab10ba4c81643b8ae0d4056be5.png

-左:高精度扫描   -右:原作



数字化: 让艺术靠近大众

数字时代的来临,数字化艺术展是否能够取代实体展?答案是否定的,数字展永远比不上身临其境来得震撼,特别是对于专业化或者想去深入钻研的人士来说,数字化展览已经满足不了需求。

但数字化的观展体验可以带来对公共美术教育、社会推广的新尝试和新路径。信息化时代来临,数字化脚步势不可挡,数字化艺术展的存在无可非议。而在未来,相信这种方式亦会获取更多公众的接受和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