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家珏


徐家珏,别名拓云,广西桂林人。

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、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、北京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、世界教文卫组织专家组专家、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、广西文史馆研究馆员、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、广西区政府参事室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、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桂林画院院长、桂林美术馆馆长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。

1994年调桂林画院任专职画师。作品《春洒南疆》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展;《桂北山家》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;《上塘写生》、《风雨千秋》、《山后瀑声喧》、《桂北山家》四幅入选全国第十次新人新作展。作品《森林十里人声喧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。

作品多次参加由文化部、中国文联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重大展览。1997年被中国文联、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“中国画坛百杰画家”荣誉称号。作品多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美国纽约、澳大利亚悉尼参加“中国优秀山水画展”并多次应邀赴日本、马来西亚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,荣获美国金钥匙奖牌和世界杰出人才证书,荣获英国剑桥二十世纪成就奖牌和世界名人证书,荣获“桂林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”荣誉称号。







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
作者:徐家珏

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,画家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,感悟生活,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,抓住最敏感的、特有的感受。其实,不同的景色,可引起画家不同的画意,就是同一景色,在早、中、晚、春、夏、秋、冬、风、雪、雨、晴的不同变化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感觉。

我从小生长在桂林这座山水甲天的城市,美丽的漓江养育了我。对故乡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水有一种独特的感情。当我登上漓江源头猫儿山的时候,这座海拔2141米的华南第一峰就像群山之首一样,率领千山万岭一往无前,真有:“越岭猫峰领众山,银涛涌翠楼湘南”的气概,这种感觉,真能激发画巨幅山水的冲动。

当我登上越城岭龙脊梯田时,看到层层梯田接云天,形成七星伴月佳境,就有“卧虎盘龙现动姿”的梯田感受,就有“田舍风情含万种”的创作构想。

当我走进桂林青狮潭水库,坐船在水库中漫游,见周围群山环绕在水里雾里时隐时现,顿觉“岸远水长山里海,峰回路转海中山”的境界。

每年秋天,我都喜欢走进神秘的龙胜华坪森林公园,“风霜丹桂笑秋寒”的感概立即印在心中。

我看象鼻山几十年了,跟别人看象鼻山的感觉不一样,我感到象山屹立在漓江边,是在“狂涛骤雨听龙啸,云淡风轻探月圆”。

在漓江边的桃花江,以两岸桃花得名,奇峰倒影,景色迷人,而我在桃花江写生时,是在写“两岸桃花情眷眷,半城烟雨意泱泱”的画境。

桂林惟幕山,位于阳朔北端漓江左岸,它像一块半开的巨大惟幕,山水风光层层出现,写生时,心中隐现“惟幕高悬半幅开,迎水背山似刀截,翻过险壁临佳境,无限风光次弟来”的诗意。

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感悟,我认为:山水画艺术是建筑在对自然深刻观察,抓住并挖掘对大自然最敏感的东西的具体描写。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他的画中题过这样一段话,“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胸中勃勃,遂有画意。”其意则告诉我们,胸中之竹包括了对竹的生长过程及春夏秋冬,风雪雨晴变化的整体认识,包括了画家积累传统中画竹的笔墨经验,更包括了晨起看竹的笔墨经验,更包括了晨起看竹时心中的感觉。实际上,眼前的竹已经不是眼中之竹了,已经是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矣。我们的画家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当中,在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,轻松无束,阅读山川造化,物我交融,悟道真趣,才画出朴茂的真画来。

记得在学校的时候,我就对“上下,左右,前后,高低,大小,长短,黑白,浓淡,干湿……等这些对立的两个字组成的词感兴趣,这些完全相反意思的字放在一起是那么和谐,后来学画了,知道了阴阳对比,懂得了对立统一的规律,明白了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见,摸不着,但感觉得到的“道”。而中国山水画的灵魂,就是以“道”的形式来追求,在写生,作画当中,我一直在寻找中去运用传统笔墨,我在寻找什么,在寻找阴阳,刚柔,聚散,疏密,开合,虚实,浓淡,干湿……等等对立,对抗的因素,寻找这种节奏,从而达到和谐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一幅作品就是在这种寻找的状态中完成。

我在寻找中发现,自然山水中的形体与形体之间有一种有机的组合方式。画桂林山水,应该着重注意桂林奇峰与奇峰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组合美,当你看到群山重叠形成:大小,高低,起伏山峰尖,平、直、横、姿态万千,造型独特优美,如遇下雨,云雾穿插其中,这种“千峰矗立指云端,怪象幻情千万般”的意境引人入胜,你想中国画笔墨色彩的迹象配合这种千姿百态的山形,是不是更美不盛收。

其实,这种笔墨迹象,就是各种语言符号,山水画传统中的“符号”是前辈大师们从生活的大自然中观察感悟中得到的,今天,作为后辈山水画家,也应该像前辈大师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,也应该有新的自己的语言符号。在写生中不能用“爷爷”的眼睛去看大自然,不能只会使用别人的符号依样画葫芦照套在眼前的山水中,更不能只画一个符号。要清醒认识“笔墨”、“生活”、“思想”、三者之间的关系,摆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,运用各种语言符号去表达内心感受,才算真正明白艺术的规律,从而再造艺术。

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的过程也正是如此。